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张文锋:网络丧文化及其商业化现象解析
来源:通识教育中心 作者:丘玲丽 覃孟婕 杨廷兆 发布时间:2018-12-01 14:53 点击量:
    11月29日晚,博雅大讲坛第三百四十八讲——《网络丧文化及其商业化现象解析》于我校东校区新图书馆一楼视听室开讲。本次讲座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文锋担任主讲人。
    张文锋主要从“网络丧文化”的现象、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网络丧文化”的实质四个方面进行讲授,并探讨了网络丧文化在广告营销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讲座开始,张文锋首先对“丧文化”下了定义,即“丧文化”原意指失去、情绪低落,或者不吉利、倒霉等。他重点解释了“丧”字虽然代表着颓废、悲观、消极,但其实质是一种“良性自虐”、自我污名化,且“丧”的表现形式为自嘲式和娱乐化的自我反讽。
    说到由“丧文化”衍生出“网络丧文化”及其商业化现象时,张文锋老师列举了UCC咖啡丧文化广告文案、饿了么的快闪店“丧茶”、分手花店等多个利用丧文化营销成功的经典案例,并对营销失败的“蚂蚁财富扎心文案事件”作出分析。他表示,丧文化的逆向营销并非适合所有企业,例如蚂蚁财富所在的对品牌形象具有较高要求的金融行业,则需尽量避免负面风险的存在。
    此外,张文锋指出,根据互联网数据调查显示,80后是“丧文化”的主力群体,且已经成为了鸡汤阅读的主流人群。他从现实层面与心理层面分析得出,生活压力大促使年轻人迷茫与焦虑、习得性无助和防御性悲观成了当代年轻人“丧”的重要成因。
    张文锋表示,“丧”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负能量,年轻人并不是偏爱丧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而是喜欢其中蕴含的幽默、风趣、自嘲和戏谑,这才是丧文化真正走红的原因。而对广大用户来说,“网络丧文化”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