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张再林:白居易“池上”境界及文学史意义
来源:通识教育中心 发布时间:2017-03-08 17:26 点击量:
    3月2日晚,博雅大讲坛第131讲——“白居易‘池上’境界及文学史意义”在我校东区学术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由广西师范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张再林教授担任主讲,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黄健云主持讲座。
    张再林首先以白居易的画像和位于洛阳龙门景区“白园”之池景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一是白氏“池上”境界形成过程,二是白氏“池上”境界的文化底蕴,三是宋代文人对“池上”境界的仿慕,四是“池上”境界的文学史意义。
    在讲授白氏“池上”境界形成过程时,张再林提出了“白居易是个池男,为何称他为池男?”的问题。他以白居易“池上”的“勿言不深广,但取幽人适”,“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识分知足,外无求也”之特点,给白居易总结“池男”定义。
    随后,张再林讲到白氏“池上”境界的文化底蕴。他先指出了小池为白居易身心休憩之所和精神栖息之地。《闲题永池,寓王屋张道士》之中的“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虑”体现了白居易“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的“闲”心态,从而揭示了“池上”境界“以方寸小池为广大境界,闲适悠远的精神意趣”的含义。而在唐宋文人人生态度发生重大变化情形下,白居易作为社会转型的见证者,见证了时代精神由“马上”向“闺房”,由“世间”向“心墙”的转变。由此引出“池上——壶天”境界之说,体现了白居易“消极”的态度,因此“池上”境界“虽高雅而不免纤细,虽无昂扬的气宇却又精致灵逸” 。
    在谈及白居易是宋人普遍尊崇的对象时,张再林以宋初罗大经为例,指出“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欧阳修号“醉翁”、司马光号“迁叟”、郭祁正号“醉吟先生”皆向往白居易壶天之境界,蒋堂作《北池赋序》、苏轼“出处平生慕乐天,东坡名自乐天传”、辛弃疾《水龙吟》恨当年《九老》、《玉楼春》“效乐天体”无不体现了宋人仿慕尊崇白居易之盛况。
    关于“池上”境界的文学史意义,张再林引用欧阳修《六一谈话》,将小池与假山园林寺庙亭台楼阁或官舍结合,抒“居市朝轩冕时,要使山村蓑笠之念不忘”之情,从而以小见大,表现赏池乐境。
    最后,张再林说道,白居易“池上”境界是唐、宋文化转型过程中时代精神和诗人心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反映。
    黄健云在总结时说:“张再林教授的讲座给我们两种启示:一是学术研究的启示,二是文学创作的启示。这两种启示都表现在:从小处入手,发现大问题。”黄健云还现场赋诗一首“白氏逍遥喜水池,高端境界后人迷。最是人生陶醉处,无非池上写新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