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 正文
光明日报发表我校教师向云根文章《它自乡土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向云根 发布时间:2021-09-05 10:32 点击量:

它自乡土来

——浅谈芭茅秆工艺创新制作实践



所谓乡土手工艺,指的是本乡本土的手工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域的乡土手工艺构成了民间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乡土手工艺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重要课题。芭茅秆工艺的创作探索,成为我们展开一系列乡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践之一。

芭茅秆就是芭茅的茎秆,类似秸秆、芦苇秆,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在南方山区随处可见,一到秋天就长出长长的茎秆,并开出白色花絮。新茎出世,老茎仍在,任何季节都可以采集。芭茅茎秆笔直、光滑,色彩淡雅,长期保存不褪色,其表面是一层较硬的纤维,里面则是像海绵一样的秆心,易穿透且具有韧性,便于加工。

芭茅秆工艺制作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立体造型;一类是平面构成。创作工具通常就是一把美工刀、一把剪刀和一个镊子,主要用白乳胶和502胶进行粘接。制作前,首先需对采撷回来的材料进行归类,其色彩主要有淡黄、淡绿两种;直径有粗细之分;质地亦有根部、顶部之别。按此分门别类放好后,便可将每根芭茅秆对剖成两半,以便粘接。

芭茅秆的制作工艺,就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艺术处理的技艺,具体可分为切、劈、削、挖四种。将采集的芭茅秆按需要的长度横向截断,在切割时,先慢旋芭茅秆,并用刀在外表层轻轻划一二道圈,然后再截断,这样切面不易出现破裂的现象。然后用刀顺着芭茅秆纤维纵向破开,劈的时候用刀要正,宜慢不宜快。将芭茅秆的一端或两端削成斜面或倾斜口,如要使材料弯曲成圆形,可以在芭茅秆上采取等距离削切,这样茎秆弯曲时就不会断裂,且圆得周整。挖即为打槽、打眼,槽或眼可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便于插接组合。

芭茅秆工艺制作的要点在于构思设计,这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创作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和喜好,确定作品的形制和制作方法,在绘制出包括形体、结构、比例、图案等方面的草图后,便可开始制作。芭茅秆工艺的审美亮点主要在于图案纹样的巧妙设计与精美加工,这也是这门乡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开云在线登录 - 开云(中国)美术与设计学院针对学生创新创意、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力求拓展学生们的兴趣空间,开发创设了多门乡土工艺特色课程,芭茅秆工艺制作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积累经验,认真研析芭茅秆工艺制作从材料加工、创意构思到艺术创作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关键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以精心的创作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涌现出一批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鲁冬花的《红军桥》等作品表现了革命题材,熊丹妮的《玄武门》等作品聚焦历史场景,朱桂华的《风车》结合农用品造型,何惠儿的《屏风》诉说着传统的故事,还有的作品将金银箔粘贴、手绘与芭茅秆制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不同美术门类间的跨界融合。其中,莫炎玲的《壮锦盒》将广西古朴的壮锦纹样融入芭茅秆制作中,极具创新意味。学生们的很多作品在大学生艺术展演、第十三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获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社会好评。

芭茅秆工艺就地取材,是充分利用乡土材料进行工艺创新制作实践的成功探索。它集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于一体,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材质美与工艺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品需要繁复且细致的创作过程,不仅凝聚着审美智慧,也彰显着指尖创造的别样魅力。

  (作者:向云根,系开云在线登录 - 开云(中国)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新闻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9/05/nw.D110000gmrb_20210905_2-10.htm